微打車——在微信上召喚的士
2013/5/6
知名技術專家馮大輝很早就說過,每一個微信公眾賬號都是一個App,在最近陸續曝光的微信游戲、微信自定義菜單接口新聞中,我們更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微信試圖將一些較輕的App從應用平臺上拓展到微信平臺上。在微信平臺上,應用可以利用二維碼充當移動端的網址,還可以充分利用關系鏈,最重要得一點:微信上的信用無須下載。這極大降低了App的拓展門檻。那么在這樣的條件下,微信平臺會誕生哪些有趣的應用呢?從今天起,#只說產品#頻道將報道一系列微信應用成功的探索。
為何我們微產品的第一次選材是微打車?首先是因為打車應用是當前較為成功的移動端應用,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其次當前市場上打車應用已經接近40家,競爭非常激烈。
對于移動應用的開發者來說,競爭的核心是安裝量。當前移動開發者通過購買渠道資源進行用戶推廣的主流價格在2~8元/用戶不等。嘀嘀打車與搖搖招車本已構建了較大的裝機量壁壘,但微信應用卻越過了必要的安裝過程,也暗示了打車服務市場可能被劃出第二次起跑線。
打車:罕見的移動應用紅海市場
易到用車本身是由真格基金與晨興創投投資的高端用車服務公司,主營租車、包車、司機服務。如果是在兩年前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市場擁有更誘人的市場與變現能力,但隨后,打車市場卻意外火爆了起來,移動從業者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在打車市場上,用戶口碑非常好,用戶之間會非常樂意傳播打車應用。
易到用車也并非沒有嘗試過打車應用,但與其參與這樣一個紅海市場的競爭,不如投入更多資源經營自己的優勢業務。本身已經基本成熟的市場,卻隨著微信公眾賬號形態漸漸清晰,以及海外KakaoTalk等上應用的成功,帶來了變局的可能性。
在微信端上設計打車應用
面對微信平臺的機遇,易到用車迅速決定,再次發力打車市場,主營微信打車,并成為第一家微信打車上線的公司。今天我們采訪了“微打車”產品總監張賢瑋[1],談談易到用車將移動平臺產品搬到微信平臺的想法:
iDoNews:現在進入打車市場會不會有點晚?根據媒體的統計,現在市面上已經有超過30家打車應用了。
張賢瑋:市場上打車應用雖然很多,但這個市場都還是起步階段,大家走得都不遠。而且O2O模式,應用并不是關鍵,線下的拓展和運控才是核心,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易到用車本身就有一支2年多經驗的線下拓展隊伍,再結合出租車的市場現狀每天在出租車的棲息聚集之地拓展。
iDoNews:作為打車者我比對過幾家應用,但想知道司機是如何用這個打車應用的?
張賢瑋:司機會把手機放前擋支架上,訂單來了,屏幕會亮一下,用戶位置會比較明顯展示。
iDoNews:司機駕駛的時候可能較吵,他們是怎么用這個應用的呢,譬如說,他們有用耳塞嗎?
張賢瑋:現在建議司機是帶耳機,語音播報和屏幕結合提示,10秒鐘左右的展示,司機在不影響駕駛的情況下很快就能判斷接不接單。
另外,我們司機端有幾個特色:1、訂單來了,會很明顯的彈出提示并語音播報;2、司機只需要點一下就可以搶單;3、司機可以電話聯系乘客,也可以通過大家都熟悉的微信方式直接與乘客語音溝通。
iDoNews:這樣設計主要滿足司機什么樣的需求?
張賢瑋:最重要的,司機操作非常簡化,必須不影響司機駕駛安全。
iDoNews:貴司以前也開發過一個打車App,以后會微打車與App同步進行嗎?
張賢瑋:不,我們會主要推行微信打車。
iDoNews:為什么要選擇微信打車?其他公司都以App打車為主。
張賢瑋:為什么選擇微信?因為夠像。
最初討論“微打車”產品雛形的時候,我們也想到了“山寨”,快速推出一款APP。但問題是一方面線下資源起步比人家晚,另一方面產品形態又亦步亦趨,還有沒有明天了;如果真這樣,這個產品的終點很快就是回收站。
回到生活的原本狀態,打車其實也是一種乘客和司機的交流過程:“師傅您去哪兒”、“我往北走”(非北京童鞋請自動忽略對話邏輯)。微信不也是這樣嗎?感謝微信公共平臺的及時出現。
另外為什么選擇微信?因為夠輕。
下載APP是需要成本的,特別是在移動的狀態下。付出的成本越高,你盡快打開的欲望就越大,期望也越高。因此而所以,如果第一感覺不好的話,你忍不了三分鐘就會刪除掉。而且用戶會考慮APP占用資源,一般不能忍受,就會馬上刪除。
可是坦率的講,用戶打不打的到車,一款應用產品是沒辦法滿足高期望值。
微信公共帳號卻十分得當的權衡了這一點,而且打車是個社會行為,人會帶有情感在里面,用戶用微信打車更像是與朋友聊天,也會愿意會希望分享真實的感受,和朋友交流。所以微信確實是個很好的輕體驗平臺。
iDoNews:哈哈,打車應用確實市場口碑很好,人們傳播比較多。而且打車需求場景往往沒有Wifi網絡,許多用戶非Wifi不下,如果是安卓用戶,可能有Wifi也下不了(編者注:許多安卓機型不能很好支持Google Play,需要連接電腦下載)。
張賢瑋:是的,用戶掃二維碼即可,獲取成本很低,APP的下載和更新問題都不存在。
iDoNews:那么從App轉移到微信上來,產品設計層面需要作出哪些改變呢?譬如需要砍掉哪些功能,又可以根據微信特性新增哪些功能?
(從左開始分別是嘀嘀打車、微打車與搖搖招車界面)
張賢瑋:在微信上,譬如說,注冊就可以簡化很多,完全可以借助微信的用戶體系即可,我們專注實現打車業務。像收藏司機、關注司機隨時的位置也弱化了。功能集中在打車的主流程。
當然,微信端的能力也取決于微信接口的進一步完善,也相信微信比我們更重視這一點。
iDoNews:近期微打車會推進哪些功能呢?
張賢瑋:微打車近期主要是優化地圖顯示、定位的問題,讓使用更流暢,另外現在北京每天實時在線在線司機大概有近千輛輛車,隨著產品的進一步完善和我們的市場行為,會很快得到更多打車一族的認可。(完)
[1]張賢瑋,負責易到用車微打車、易到用車核心服務平臺及線下產品。曾任宇龍酷派高級項目經理、酷派終端應用商店產品經理,專注于移動互聯網領域。
為何我們微產品的第一次選材是微打車?首先是因為打車應用是當前較為成功的移動端應用,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其次當前市場上打車應用已經接近40家,競爭非常激烈。
對于移動應用的開發者來說,競爭的核心是安裝量。當前移動開發者通過購買渠道資源進行用戶推廣的主流價格在2~8元/用戶不等。嘀嘀打車與搖搖招車本已構建了較大的裝機量壁壘,但微信應用卻越過了必要的安裝過程,也暗示了打車服務市場可能被劃出第二次起跑線。
打車:罕見的移動應用紅海市場
易到用車本身是由真格基金與晨興創投投資的高端用車服務公司,主營租車、包車、司機服務。如果是在兩年前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市場擁有更誘人的市場與變現能力,但隨后,打車市場卻意外火爆了起來,移動從業者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在打車市場上,用戶口碑非常好,用戶之間會非常樂意傳播打車應用。
易到用車也并非沒有嘗試過打車應用,但與其參與這樣一個紅海市場的競爭,不如投入更多資源經營自己的優勢業務。本身已經基本成熟的市場,卻隨著微信公眾賬號形態漸漸清晰,以及海外KakaoTalk等上應用的成功,帶來了變局的可能性。
在微信端上設計打車應用
面對微信平臺的機遇,易到用車迅速決定,再次發力打車市場,主營微信打車,并成為第一家微信打車上線的公司。今天我們采訪了“微打車”產品總監張賢瑋[1],談談易到用車將移動平臺產品搬到微信平臺的想法:
iDoNews:現在進入打車市場會不會有點晚?根據媒體的統計,現在市面上已經有超過30家打車應用了。
張賢瑋:市場上打車應用雖然很多,但這個市場都還是起步階段,大家走得都不遠。而且O2O模式,應用并不是關鍵,線下的拓展和運控才是核心,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易到用車本身就有一支2年多經驗的線下拓展隊伍,再結合出租車的市場現狀每天在出租車的棲息聚集之地拓展。
iDoNews:作為打車者我比對過幾家應用,但想知道司機是如何用這個打車應用的?
張賢瑋:司機會把手機放前擋支架上,訂單來了,屏幕會亮一下,用戶位置會比較明顯展示。
iDoNews:司機駕駛的時候可能較吵,他們是怎么用這個應用的呢,譬如說,他們有用耳塞嗎?
張賢瑋:現在建議司機是帶耳機,語音播報和屏幕結合提示,10秒鐘左右的展示,司機在不影響駕駛的情況下很快就能判斷接不接單。
另外,我們司機端有幾個特色:1、訂單來了,會很明顯的彈出提示并語音播報;2、司機只需要點一下就可以搶單;3、司機可以電話聯系乘客,也可以通過大家都熟悉的微信方式直接與乘客語音溝通。
iDoNews:這樣設計主要滿足司機什么樣的需求?
張賢瑋:最重要的,司機操作非常簡化,必須不影響司機駕駛安全。
iDoNews:貴司以前也開發過一個打車App,以后會微打車與App同步進行嗎?
張賢瑋:不,我們會主要推行微信打車。
iDoNews:為什么要選擇微信打車?其他公司都以App打車為主。
張賢瑋:為什么選擇微信?因為夠像。
最初討論“微打車”產品雛形的時候,我們也想到了“山寨”,快速推出一款APP。但問題是一方面線下資源起步比人家晚,另一方面產品形態又亦步亦趨,還有沒有明天了;如果真這樣,這個產品的終點很快就是回收站。
回到生活的原本狀態,打車其實也是一種乘客和司機的交流過程:“師傅您去哪兒”、“我往北走”(非北京童鞋請自動忽略對話邏輯)。微信不也是這樣嗎?感謝微信公共平臺的及時出現。
另外為什么選擇微信?因為夠輕。
下載APP是需要成本的,特別是在移動的狀態下。付出的成本越高,你盡快打開的欲望就越大,期望也越高。因此而所以,如果第一感覺不好的話,你忍不了三分鐘就會刪除掉。而且用戶會考慮APP占用資源,一般不能忍受,就會馬上刪除。
可是坦率的講,用戶打不打的到車,一款應用產品是沒辦法滿足高期望值。
微信公共帳號卻十分得當的權衡了這一點,而且打車是個社會行為,人會帶有情感在里面,用戶用微信打車更像是與朋友聊天,也會愿意會希望分享真實的感受,和朋友交流。所以微信確實是個很好的輕體驗平臺。
iDoNews:哈哈,打車應用確實市場口碑很好,人們傳播比較多。而且打車需求場景往往沒有Wifi網絡,許多用戶非Wifi不下,如果是安卓用戶,可能有Wifi也下不了(編者注:許多安卓機型不能很好支持Google Play,需要連接電腦下載)。
張賢瑋:是的,用戶掃二維碼即可,獲取成本很低,APP的下載和更新問題都不存在。
iDoNews:那么從App轉移到微信上來,產品設計層面需要作出哪些改變呢?譬如需要砍掉哪些功能,又可以根據微信特性新增哪些功能?
(從左開始分別是嘀嘀打車、微打車與搖搖招車界面)
張賢瑋:在微信上,譬如說,注冊就可以簡化很多,完全可以借助微信的用戶體系即可,我們專注實現打車業務。像收藏司機、關注司機隨時的位置也弱化了。功能集中在打車的主流程。
當然,微信端的能力也取決于微信接口的進一步完善,也相信微信比我們更重視這一點。
iDoNews:近期微打車會推進哪些功能呢?
張賢瑋:微打車近期主要是優化地圖顯示、定位的問題,讓使用更流暢,另外現在北京每天實時在線在線司機大概有近千輛輛車,隨著產品的進一步完善和我們的市場行為,會很快得到更多打車一族的認可。(完)
[1]張賢瑋,負責易到用車微打車、易到用車核心服務平臺及線下產品。曾任宇龍酷派高級項目經理、酷派終端應用商店產品經理,專注于移動互聯網領域。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