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級資本市場撬起軟件業“新黃金十年”
2011/5/18
5月13日,匯聚600余家企業,吸引了8.5萬觀眾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正在北京展覽館如火如荼地舉行。
根據軟博會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軟件業收入達1.3萬億元,占電子信息業的比重由6%提高到18%。而即使在處在金融危機時期,軟件業也保持著20%以上的增速。
這可謂是對我國“十一五”期間軟件業發展的最高嘉獎,卻也是對“十二五”開局的一種勉勵。
2000年,一紙《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為我國軟件業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鋪平了道路。
也正是這份史稱“18號文”的通知,給予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以巨大的政策支持。此外,十年間,我國日趨成熟的創業投資市場、以中關村為代表,吸引了眾多人才的產業聚集區,諸如此類無不為軟件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中國軟件業才得以創造上述那組輝煌的數字。
2011年2月9日,在“18號文”的基礎上,我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軟件業政策環境得以進一步延續與更新。
即便如此,卻有輿論認為我國軟件業疲態已現,在扶持政策難有更大作為的局面下,軟件業將走入低谷。
但事實上,正如多年前,是政策環境、創投市場、產業聚集區等共同發力,才促成了我國軟件業的騰飛一樣,已今非昔比的中國經濟將為軟件業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特別是漸趨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伺機待發的“新三板”擴容。
高新區網聚
我國絕大部分軟件企業
當年的“18號文”曾通過投融資、稅收、產業技術、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培養、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等若干角度的政策扶持,給予了軟件業全方位的呵護。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號文”指出“十五”計劃適當安排一部分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用于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項目。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集中的地區,建立若干個由國家扶持的軟件園區。國家計委、財政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在安排年度計劃時,應從其掌握的科技發展資金中各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基礎軟件開發,或作為軟件產業的孵化開辦資金。
十年后的今天,軟件園及軟件企業孵化器已遍布我國大江南北。據科技部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除一些特定產業聚集區(如包頭稀土高新區、楊凌農業高新區等)外,幾乎所有的國家級高新區均設有軟件園或軟件企業孵化器,軟件業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中的生力軍。”
以北京為例,依托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十一五”期間北京市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營業收入增長了3.2倍,成為北京市及中關村重大戰略支柱產業。2010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930億元,實現增加值1242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近10%。目前北京十億元收入的軟件企業已經有40家。
多層級資本市場鑄就
軟件業新黃金十年
今年初,圍繞高新區的新一輪“科技金融創新實驗”即將展開。
1月,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將“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范圍擴大工作,加快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提上日程。
而早在2010年4月,時任科技部副部長的杜占元曾公開介紹,科技部正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合作的若干意見》,其中“加大中關村科技園區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試點力度,并爭取盡快擴大試點范圍”已成為科技金融工作重點。
按照目前公認的擴容路徑,未來,“新三板”將主要面向我國70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科技型企業,而首批納入“新三板”服務范圍的試點高新區就有約15家之多。
“毫無疑問,這條以國家級高新區為主線的擴容路徑將給力軟件業。首先,因為國家級高新區網聚了我國絕大多數的軟件企業;此外,軟件業是最具高風險、高回報特性的高新技術細分產業,也最需要政策、市場的保護與扶持。”上述科技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年初至今,“新三板”不但成為媒體輪番炒作的由頭,更成為二級市場又一個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以受益新三板擴容為主線延伸出的“產業鏈”。
這條所謂的“產業鏈”由前端“通過財政、土地、稅收等服務孵化科技型企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間“依靠挖掘企業高成長性獲取暴利的創業投資機構”和末端“承擔保薦責任,自掏腰包維持市場流動性的主辦券商”組成。
之所以在這條“產業鏈”中要將創業投資暫置于高新區之后,是因為至今我國大多數的創業投資機構還僅僅熱衷于參與企業的擬上市階段。不過,這一切都會隨著“新三板”的不斷擴容而得以改觀,有朝一日,欲謀暴利的創業投資將不得不選擇在科技企業的初創期放手一搏。
但事實上,這就是“新三板”在培育創新、支持科技上的非凡意義。而軟件業也必將借助我國漸趨完善的多層級資本市場,而再度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黃金十年。
根據軟博會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軟件業收入達1.3萬億元,占電子信息業的比重由6%提高到18%。而即使在處在金融危機時期,軟件業也保持著20%以上的增速。
這可謂是對我國“十一五”期間軟件業發展的最高嘉獎,卻也是對“十二五”開局的一種勉勵。
2000年,一紙《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為我國軟件業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鋪平了道路。
也正是這份史稱“18號文”的通知,給予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以巨大的政策支持。此外,十年間,我國日趨成熟的創業投資市場、以中關村為代表,吸引了眾多人才的產業聚集區,諸如此類無不為軟件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中國軟件業才得以創造上述那組輝煌的數字。
2011年2月9日,在“18號文”的基礎上,我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軟件業政策環境得以進一步延續與更新。
即便如此,卻有輿論認為我國軟件業疲態已現,在扶持政策難有更大作為的局面下,軟件業將走入低谷。
但事實上,正如多年前,是政策環境、創投市場、產業聚集區等共同發力,才促成了我國軟件業的騰飛一樣,已今非昔比的中國經濟將為軟件業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特別是漸趨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伺機待發的“新三板”擴容。
高新區網聚
我國絕大部分軟件企業
當年的“18號文”曾通過投融資、稅收、產業技術、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培養、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等若干角度的政策扶持,給予了軟件業全方位的呵護。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號文”指出“十五”計劃適當安排一部分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用于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項目。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集中的地區,建立若干個由國家扶持的軟件園區。國家計委、財政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在安排年度計劃時,應從其掌握的科技發展資金中各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基礎軟件開發,或作為軟件產業的孵化開辦資金。
十年后的今天,軟件園及軟件企業孵化器已遍布我國大江南北。據科技部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除一些特定產業聚集區(如包頭稀土高新區、楊凌農業高新區等)外,幾乎所有的國家級高新區均設有軟件園或軟件企業孵化器,軟件業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中的生力軍。”
以北京為例,依托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十一五”期間北京市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營業收入增長了3.2倍,成為北京市及中關村重大戰略支柱產業。2010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930億元,實現增加值1242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近10%。目前北京十億元收入的軟件企業已經有40家。
多層級資本市場鑄就
軟件業新黃金十年
今年初,圍繞高新區的新一輪“科技金融創新實驗”即將展開。
1月,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將“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范圍擴大工作,加快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提上日程。
而早在2010年4月,時任科技部副部長的杜占元曾公開介紹,科技部正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科技金融合作的若干意見》,其中“加大中關村科技園區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試點力度,并爭取盡快擴大試點范圍”已成為科技金融工作重點。
按照目前公認的擴容路徑,未來,“新三板”將主要面向我國70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科技型企業,而首批納入“新三板”服務范圍的試點高新區就有約15家之多。
“毫無疑問,這條以國家級高新區為主線的擴容路徑將給力軟件業。首先,因為國家級高新區網聚了我國絕大多數的軟件企業;此外,軟件業是最具高風險、高回報特性的高新技術細分產業,也最需要政策、市場的保護與扶持。”上述科技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年初至今,“新三板”不但成為媒體輪番炒作的由頭,更成為二級市場又一個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以受益新三板擴容為主線延伸出的“產業鏈”。
這條所謂的“產業鏈”由前端“通過財政、土地、稅收等服務孵化科技型企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間“依靠挖掘企業高成長性獲取暴利的創業投資機構”和末端“承擔保薦責任,自掏腰包維持市場流動性的主辦券商”組成。
之所以在這條“產業鏈”中要將創業投資暫置于高新區之后,是因為至今我國大多數的創業投資機構還僅僅熱衷于參與企業的擬上市階段。不過,這一切都會隨著“新三板”的不斷擴容而得以改觀,有朝一日,欲謀暴利的創業投資將不得不選擇在科技企業的初創期放手一搏。
但事實上,這就是“新三板”在培育創新、支持科技上的非凡意義。而軟件業也必將借助我國漸趨完善的多層級資本市場,而再度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黃金十年。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