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迎來首批用戶
2010/12/25
風中有朵CPU做的“云”,信息、教育、健康、安全、商務等樣樣通。昨天,記者從上海數據港得到好消息,上海創造的中國首個綠色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成功上線,較傳統服務器集群節能40%以上,明年將進入產業化生產,預計全國市場規模約6億元。“閘北衛生局健康云”“市北辦公云”成為首批商業用戶。
“豪宅”不再吃香
“云里霧里”應用再美,都要一個懂計算的聰明大腦——集中成千上萬個CPU(電腦的中央處理器)的云計算中心。
選地皮、蓋廠房、搭機柜、堆CPU……傳統數據中心“一磚一瓦”搭建起來,降溫和節電是兩大難題。目前,散落在局域網、社區網、城區網、地區網各級信息中心的無數服務器,消耗了全球5.4%的用電量,而利用率只有15%。
Google在全球最先試水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將上千臺服務器裝進一只標準集裝箱內,其比利時數據中心的能耗指標降到世界新低;2008年,微軟也啟動數據中心新部署,建在芝加哥的新型數據中心,除了底部的混凝土墊層需要就地建設外,其他所有東西都存放在一個已經制造好的集裝箱單元中,由卡車運輸卸載后,即插即用,一個人只需4天就可以建成一個單元。
今年,上海首批總投資超過30億元啟動“云海計劃”,致力打造“亞太云計算中心”,并不斷創新云計算關鍵技術。上海數據港投資有限公司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國際級科研團隊自主創新完成原型設計和系統攻關,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
一個半月建成
市北高新區里一塊空地上,兩只20英尺長的集裝箱靜臥著,不怕風吹日曬。走近一看,這兩個集裝箱有點與眾不同,外殼上貼著不少知名IT企業的LOGO;打開箱門,里面裝的不是貨物,而是密密匝匝的服務器,芯片運行指示燈閃爍著。
“這就是上海制造的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上海數據港投資公司副總裁吳思權介紹說,普通集裝箱經改造,變身云計算中心機房。它有兩種款式,一種長20英尺,裝有5000個CPU內核。另一種長40英尺,能裝12000個CPU內核,其運算能力相當于上海醫療衛生系統500多家醫院所有服務器運算能力的總和。
由于整個“集裝箱”采用標準化組件裝配,客戶下單預訂一個半月后,就可以輕松組建起一座云計算中心。而此前,這項工程需要耗時兩年。
目前,國內外知名IT巨頭紛紛關注上海造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位于紫竹園區的“微軟中國云計算創新中心”已選用該產品。明年,上海集裝箱式云計算中心將進入產業化量產,并啟動相關國家標準認定,爭取在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中發出“中國之聲”。